降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降压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整理丨会议报道组
来源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在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上,医院的刘靖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风险——优化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策略》的报告,其中参考国内外近些年在高血压治疗领域的研究和指南,提出了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
中国高血压现状:普遍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达标率低中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升高,近期我国高血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高血压患者高达2.4亿,知晓率为46.9%,治疗率为40.7%,控制率仅为15.3%,而美国、加拿大的高血压控制率已达到50%~70%。
而中国高血压患者普遍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约90%合并至少1项心血管危险因素,50%合并至少2个危险因素或合并症。
研究发现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血压达标率越低。
降压时机的选择:需首先综合评估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众多周知,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国内外指南侧重于降低血压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年《中华高血压杂志》和《JACC》分别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高血压治疗,应在启动之前充分评估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而非单纯降低血压水平。
同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指南推荐基于血压水平和合并症/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高危患者应更早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今年ACC/AHA再次提升高血压患者ASCVD危险因素和总体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提出对于40~75岁的成年人,应常规计算10年ASCVD风险;对于20~39岁的成年人,至少每4~6年评估一次传统的ASCVD危险因素。
而在最新版中国高血压指南也提出兼顾血压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评估总体ASCVD风险(如图)。
图1:初诊高血压患者的评估及监测程序
探索兼顾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降压治疗策略研究逐渐发现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危高血压患者具有类似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更加显著。
最新中国版中国高血压指南提出:降低降低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优选长效降压药物,尤其是RAS抑制剂,其中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与既往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保持一致。
“瑜亮之争”:ACEI与ARB孰优孰劣对于RAS抑制剂中的两个家族,ACEI和ARB之争一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年《JACC》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明ARB在靶器官保护与终点事件下降方面与ACEI相差无几,降压效果甚至优于ACEI,安全性更好,但荟萃研究显示ACEI降压治疗的主要“硬终点”——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及死亡风险方面优于ARB。
因此,长效ACEI可以作为基于ASCVD风险降压策略的基础选择。
总结降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制定降压策略前,需兼顾其他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评估总体ASCVD风险。
中国高血压患者普遍合并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而此类患者多存在RAS显著激活,因此应首选长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药(RASi)作为降压治疗的基础用药。
专家介绍
刘靖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及心血管临床药理学研究。
现为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委员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H)血压监测工作组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CSC)高血压学组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CHL)理事;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年度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网络)评审专家;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终审专家。第27届欧洲高血压与心血管保护会议主席团成员、第1届亚太心血管代谢综合征大会主席团成员及中韩联席会议主席。
现担任《中华高血压杂志》、《慢性病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BMJ中文版)编委;《中华糖尿病杂志》通讯编委;《国际循环》青年编委;《中国预防医学》、《中国医药科学》审稿专家。
参考文献:
[1]刘靖.中华高血压杂志.;25(2):-.
[2]MuntnerPWheltonP.JACC,,69(19):-.
[3]ACC/AHAGuidelineforthe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HighBloodPressureinAdults.
[4]Circulation.Mar17:CIR.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
◆◆◆◆◆
好看,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