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基金报发了一篇文章《资管圈“炸了”!客户近百万买基金巨亏57万,代销银行被判全赔,还另付利息!销售机构做错了啥?》
然后很多朋友不淡定了,我们的一些群里的客户经理都感觉有点凌乱了,以后客户做风险提示都填稳健性,但是就是买偏股型,亏了钱就找银行闹,怎么办?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
(一)不要被“曝光效应”所影响
首先,中国基金报我严重觉得是不是换主编了,现在文章标题都很惊悚,看着真累!全是“重磅、刚刚、炸了、震惊……”,标题应该整治一下,内容肯定也是进行过适当的调整的,这样才有吸引人读下去。
其次,关于买了基金亏了,赔不赔钱的官司,这不是第一家,也不是赢的第一家。我记忆年都有一客户买了某基金公司专户也是去闹,最后也是赔了的,原因是客户没有在合同上签字。官司赢不赢,不是在于做法合不合规,是在于打官司的双方是谁,是谁在帮谁打官司,所以大家可以去挖一挖背后的故事,不要看到一个表象,搞的人心惶惶。
最后,在行为心理学方面,都有一个曝光效应。为什么是新闻?为什么会有传播度?因为罕见,因为不合理。狗要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就是新闻。还有很多亏了钱打官司没赔,所以没有新闻价值。好不容易有一个赔了,于是成了新闻,大家就乐于传播。
综上,从一个个案来让自己紧张,这是大可不必的。
(二)卖公募是个手艺活一个人去超市买把菜刀,你难道会去问他:请问您是砍排骨还是砍人?这个人真去行凶了,难道还要判卖菜刀的没有做风险提示?
一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吗?我今天赚了点钱,今天公司多给我发了点奖金,我的风险承受能力可能变强点。我今天跟老婆吵了架,在学校受小孩老师教育了,我的风险承受能力可能变差点。两种不一样的场景,我做决策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怎么能靠一个风险提示来评价客户呢?
再者,现在基金分类标准混乱的不得了,怎么进行界定?到底是股票型风险大还是混合型基金风险大?是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谁的风险大呢?很多人觉得肯定是股票型基金风险大于混合型基金大于债券型。但是,我们现在基金都是混合型的,打新、量化、避险增值、量化对冲都是混合型的,根本看不出说的风险大、风险小。
最后,你说合同里有规定?基金合同有约束吗?公示的基金经理换了、说好的投资范围变了、XX中小盘买的都是白酒、XX互联网买的都是茅台,你怎么鉴别?请问,你看什么?
我一直觉得选基金比选股票难。挑一只股票,你还能看看标的的基本面、看看主营业务。
你挑基金看什么?看基金公司?高管换了;看过往业绩?基金经理辞职了!看投资范围,热点过了。买的就是一个极端不确定性。
从这里我们来看,卖公募基金的确是一个考手艺的!
(三)修炼内功心法银行指标多、业务多,很多人连基金从业资格证都没有,一身赤胆去卖风险大的产品,肯定是容易翻车的。加上很多人,拿着卖理财、卖固收产品的套路去卖权益类基金,持有多少天赚XX,过去的都赚了XX,在朋友圈晒业绩等等,都是在走钢丝,出了问题是很容易投诉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很多理财师朋友圈每天发的都是“基金定投”和“资产配置”,觉得这是两把斩妖除魔的利器!市场跌不敢买?那就做定投吧。市场涨不敢买?或多或少配置一些吧。
这也只是看了招式,没有内功心法。这好比你知道,开车要眼睛目视前方、双手握方向盘、知道了档位、刹车和油门。但是还是不敢上高速路!因为,你不熟练,没掌握好火候,心理素质也没有到位。开车上路,磕磕碰碰、发生擦挂和伤人事件在所难免!
(四)老司机还上不上路?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干脆不卖基金了,就找人办办ETC,办张信用卡得了,卖什么基金!
是的!觉得开车难,我们不考驾照,还能喊个滴滴。
但是觉得基金难卖,不想碰,发现有点难。金融机构都在转型,都在卖净值化理财、都在朝公募方向发展,你还能去哪里呢?
具体,卖基金的意义,我在前面已经进行阐述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总结到最后:怕翻车,就要多练习;怕出事,就要多熟悉。
新手要入门先考考基金从业资格证;
考过从业资格证开始上路了,先听听公募基金的17堂必修课;
学完了基础心法,应该听一听理财师的第一堂资产配置课了;
到这阶段,需要看看老司机在怎么做了《金融营销人的高阶之路》。
员工没有动力卖基金,如何零成本改变(案例篇)揭秘!基金销售成功的关键步骤老办法推动不了基金销售,是时候亮出这几招了如何做好基金的售后服务员工没有动力销售基金,怎么零成本的改变呢?三论:财富管理就是卖基金吗?再论:基金营销的意义在哪!今天做了一个调研:营销基金的意义在哪里?金融营销研修社投资、营销、写作都需要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