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0月30日,上海自然博物馆鸣虫主题展“夜听虫吟——我的自然百宝箱”在B1临展厅对展馆游客免费开放,为即将开启的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预热。
展览收集来自20个省级行政区的各类虫鸣声,构建“黑夜与声音”的沉浸式氛围,通过加入3D空间音频与鸣虫微距摄影尝试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把微小鸣虫融进宏大城市,让公众体验触手可及的自然世界。—斗蟋先生的晚8点—3D沉浸式声音剧场本次展览形式结合鸣虫的“鸣”字,突出声音在自然世界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斗蟋先生的晚八点”声音剧场,经过华东师范大学鸣虫研究专业团队的鉴定及浮音实验室3D空间音频专家的制作,演绎出林间精灵独有的音律,观众将化身为一只小虫走进蟋蟀、螽斯和蝉的世界。在这个沉浸式声音剧场里,你将化身一只普通的小虫,进入蟋蟀、螽斯和蝉的世界,20几种叫声在耳边渐次齐鸣。当然,你是绝对碰不到这些音响的,太贵我们藏起来了!3D声音剧场原型FloatingSoundLab(怡声传媒)本次虫鸣主题能够极大的展现出声音的魅力,项目使用3D空间音频还原了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虫鸣声,重塑各类鸣虫生存领域的声场环境,让孩子们能够更真实的感受到自然科学的吸引力。—上海鸣虫肖像—定妆后的证件照每年夏秋季节,即使身处城市之中,人们也能很容易听到很多鸣虫的叫声,但却鲜少能亲眼目睹它们的真容。因为它们经常在夜晚活动,身体又多具有保护色。在这个区域,你不仅能看到十种上海地区常见鸣虫的“证件照”,还能观察它们被放大倍之后的样子。本区域摄影作者:袁稷(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创新工作室);标本作者:余之舟(之舟应玉工作室)在这里,观众将化身为一只小虫走进蟋蟀、螽斯和蝉的世界。现场加上如水中月影般的光效,打造出兼具展示与体验的特色展示空间,力求展示科学、声学与美学的融合。—我的自然故事—找找那一刻的感动本次展览也离不开“自然联络员”、“公民科学家”们的帮助。他们同样是展览策划的重要成员。不仅上传了余条鸣虫录音,还向我们分享在项目中的美好故事。除了3D声音剧场中的鸣声素材,还有20段来自不同年龄的观众发表的自然体验感描述,通过“那一刻最真实的感受”引发其他普通观众的共鸣。—听有虫—鸣虫声谱在线数据库最后,还是要来介绍一下“听有虫”小程序。今年的“我的自然百宝箱”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昆虫研究团队,共同开展了人工智能在“鸣虫声音识别”方面的首次尝试,让我们共同来建造中国的“鸣虫声谱库”吧!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带给体验者沉浸式感受的不再局限于视觉内容。结合主题定制的3D空间音频内容同样能给体验者带来身临其境仿佛触手可及的感官享受。同时,单影像记忆可能不够深刻,配上独特的声音标记后能让孩子们加深印象形成更深刻的知识认知。往期精彩回顾上海电影博物馆周末遛娃好去处!再也不怕孩子问我“3D打印”是什么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
艺术享受和技艺科普殿堂上海汽车博物馆
一车一故事、一车一世界上海消防博物馆|一个不“火”但值得一去的博物馆免责申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