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句话,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教育的着眼点从不局限于当下。最好的教育是,我们今天教给孩子的东西,应该足以让他游刃有余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所以,教育的培养目标就从知识传授,转变到了能力培养上。可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孩子什么能力?什么才是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简而言之,其实就是两类能力:在已知的世界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世界能创新的能力。
回到科学课上,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科学课?怎样从科学课上学习和锻炼这两种能力?早在年,教育部下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实验”是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实验”只是一个学习形式,重点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
基于此,提出一种理念,包含“实验”和STEAM教育理念,采用“5E探究式教学法”授课。在真实的场景中,遵循科学的探究流程,引导孩子去探究、去思考,去动手实践、验证,还要能和其他小朋友协作。课程依据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设计了六大教学模块:动画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享交流——知识拓展——亲子互动。
动画形式解析科学原理在科学课堂上,孩子除了获取科学知识,还得动手操作实验。在“边做边学”的场景中,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知识卡片▲科学绘本配套材料有科学绘本和知识卡片。科学绘本中,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纷纷登场,演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科学故事。知识卡片,选取几道互动思考题,帮助小朋友回忆学到的科学知识,拓展联系生活中相关的现象原理,引发思考。
做实验的孩子们科学探究流程之外,知识并不是零散的,能力也不可一蹴而就提升。科学和传统的语数英科目不同,有严谨科学的课程体系,并且适用于不同阶段的孩子。参考美国科学标准NGSS(《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结合国内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融入儿童教育学的理念、儿童心理学的教学经验等等,找到STEAM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的契合点,最终呈现。比如,同样是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知识,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上的差异,决定了学习的目标是不同的。
同样是地球与宇宙分支下的主题,给3-4岁的孩子讲地球,就从地球形状、构成上开始认识,老师可以带着孩子动手做一个地球模型,模拟地球是怎样旋转的,引导小朋友思考白天黑夜的现象是怎么来的?到5、6岁,孩子的认知提升一个层次后,再给他讲日食、月食这类的成因;到7、8岁,再讲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刮风、下雨怎样形成的,再到10岁左右的高年级,跟他们讲怎样利用风力、太阳能这些自然资源,制造工具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这就是科学的课程体系能解决的问题,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能力,逐步提升思维和能力,一点点完善孩子的知识架构,没有拔苗助长,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来源:河西学院
声明:本站部分文图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