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是什么?有节制或者是有节奏的意思。所以吃饭喝水都要讲究节制和节奏。
根据个人的不同,而无法形成量化。你比如说喝水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科学家提倡就是说,每天要多喝水,你看电视广播上,人一病了,多喝水,多喝水,你感冒了,多喝水,这种多喝水喝的结果呢,就给人造成很大一个伤害。
任何东西多了,过了都要出问题。所以道家有种理论,叫物无美恶。任何东西没有好与不好,过则为灾,一过那个量,就超过了你的能消和能化的能力以后,它就会造成灾难。
身体是意识要聪明,现在都是说,渴了再喝水就迟了。其实不对,那是病人。健康的人知道他什么时候该喝,什么时候该吃。所以这个饮食有节呢,这里边儿要强调几个问题,一个是,是不是要按时吃饭?另外呢,是不是要多喝水?
给大家强调一下,就是说,按时吃饭,指的是健康的人。健康的人他的生物钟和天地是同步的,所以他会在早晨七点到九点,也就是胃经的时候,胃经当令的时候,它会觉得饿,觉得饥,饥和饿也不一样。饥是胃肠空了,饿是内心的一种感觉,想吃东西了。
所以健康的人是在早晨七点到九点这会儿,会觉得饥饿,所以正好吃早餐;而且到了中午午时,就到心经当令的时候呢,他会又觉得饥饿,他会吃午饭;到了晚上,七点这个到九点,这个心包经当令的时候呢,他还会觉得饿。这是健康的人,所以健康的人按点儿吃饭。
那么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的人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比如我们现在说吃早饭,很多人说,不吃早饭有害健康啊,不吃早饭要得病。
没有一个人问问那个人,早晨七点到九点的时候,饥不饥,饿不饿,很多人昨天晚上吃得撑了或者睡得晚了,早晨起来整个胃还是涨的。
而且是一刷牙就忍不住地要干呕的、干哕的人,这种人,说明他胃肠还满满当当的,这会儿早饭端上来了,又是鸡蛋牛奶,很多阴寒难消化的东西,这会儿吃早饭等于就是吃毒药。
所以,饮食有节的话,就是说,一个要顺应天地,生物钟,天地的变化,另外要跟生物钟的变化,所以要观察自己的饥饿的程度。
而且这种节欲的表现在哪儿呢?我们平常人要说吃七、八分饱,人比动物能进化到现在优秀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人快到极端的时候刹车了,不走那个极端。
这个胃,它本身是个肌肉,它是有弹性的,你年轻的时候弹性好,你塞多少东西它很快就能给你消化掉,排送掉。
岁数大了以后,这种气弱了或者弹性减轻了,你瞬时间塞进那么东西,它就不蠕动了,就好像一个皮球一样,没有弹性了,所以这时候人就会出现什么?就说胃动力不足了,吃完东西不消化,北京话叫硌硬,就在心口窝儿那儿堵一个东西,下不去。古代又形容叫块垒。
还有饮水的问题。饮水的话呢,古代人讲:是不渴不喝。现在的观点不是这样的,不渴也得喝。每天喝够八杯水,但其实水喝多了也坏事容易伤肾。
还有人喜欢喝冷饮。这是大忌,《黄帝内经》有一句:"形寒饮冷则伤肺"。冰冻寒冷的东西吃多了对心肺没好处。甚至连喝茶都有寒热之分,体质寒的人少喝凉茶,才能有益身心。
所以,病从口入不是随便说说。吃东西没有对不对的说法,只有合适不合适,不合适自己身体需要的就是错的。饮食是小事也是大事,希望每个人都能了解自己之后吃得健康,吃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