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高血压饮食 > 饮食物品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发布时间:2020-8-20 5:40:19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m.39.net/pf/bdfyy/bdfzd/
提示

请还没有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五、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进攻今义:讨伐)。

2.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6.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7.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8.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9.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10.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11.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3.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5.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6.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六、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2.从:跟从 (民弗从)。 跟随(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按照(必以信)把(必以分人)

5.请:请求 (曹刿请见)。允许(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会儿,顷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时时而间进)。

9.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七、通假字

小惠未徧:同“遍”,普遍,遍及。

八、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九、文言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应为曹刿

十、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十一、课内理解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2.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为线索,分三段,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写。

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反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

3.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只在第二段中有少量动作描写),并在对比中刻画人物。

乡人事不关己,而曹刿则执意“请见”、“入见”,因为他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两相对比,突出的是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在讨论“何以战”时,鲁庄公认为打仗靠的是近臣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而曹刿则明确否定了这两个所谓的战前准备,引导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前提条件。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正确的战略思想)。

在战争过程中,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帮助鲁庄公取得了胜利。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后论取胜原因,鲁庄公胜而不知何以胜,而曹刿则侃侃而谈战争之道,突出他善于把握战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是贯穿全文的对比。

3.中心归纳:

本文记叙的是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突出了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英明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

复述课文略。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

三、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1.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六、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课文图片详解

同步练习

年宝山一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9分)

曹刿论战(节选)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职,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节选文字内容相传为鲁国史官(填写人名)所写。(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选文第①段,曹刿论在“论战”时,所强调的最重要的前提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简单叙述了的经过。(4分)

4.(2分)左丘明

5.(3分)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如果作战请让我跟您同去。(得分点:关键词“以”、“从”和句意顺畅

6.(4分,每空2分)取信于民战争或长勺之战

长宁一模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对第①段划线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翻译,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______(2分)

A.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又有何人会参与呢?

B.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和谁去参与呢?

C.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为何去参与呢?

D.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10.第①段中,曹刿与鲁庄公探讨“何以战”:(共3分)

⑴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小惠”和“”

⑵曹刿肯定了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举措:“”

⑶曹刿认为“”是作战之本。他请求参战,表现了他对战争胜负的政治因素的准确把握。

鲁国以弱胜强,除了政治因素胜出,还取决于曹刿在实战指挥中能,恰到好处地激发了鲁军的勇气,从而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3分)

参考答案

9、D(2分)

10、⑴小信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⑶忠之属(各1分)

11、准确把握战机(3分)

一模嘉定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曹刿论战》选自《》。(2分)

lO.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l.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自然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B.第二自然段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第三自然段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的取胜原因。

D.文章紧紧围绕“远谋”来选取材料。

9.(2分)《左传》

10.(3分)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11.(3分)D(应将“远谋”改为“论战”)

虹口二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上文选自《》(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交代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是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B.第二段略写战争的经过,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鲁庄公的急躁鲁莽。

C.第三段战后分析,论述了作战取胜的原因在于观察敌情掌握战机。

D.对曹刿言行的描写,表现曹刿具有正确的作战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9、曹刿论战

10、我看到齐军的车辙乱了,远望到他们的战旗倒了,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11、B

松江二模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课文选自根据鲁史而写的《》,“齐师伐我”中的“我”指春秋时期的国。(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1.下列不属于从节选文字中获取的信息的一项是。(3分)

A.鲁庄公对神灵很虔诚,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B.肉食者鄙视下层百姓,阻挠百姓参与谋划国家大事。

C.鲁庄公能把养生的东西分给他人,可见他能做到礼贤下士。

D.能否“取信于民”是战争胜败的关键。

9.(2分)左传鲁国

10.(3分)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可以凭借它打一仗。

11.(3分)B

一模杨浦区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巨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由(朝代)的刘向编订而成。(2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能冷静思考,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段强调齐威王从善如流,善于纳谏,使国内政治修明,体现本文主旨。

D.本文第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9.《战国策》西汉(2分)

10.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赏。(3分)

11.C(3分)

年青浦区一模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曹刿论战》一文选自《》(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鼓作气。

11.从选文看,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C.曹刿把握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让鲁国军队进攻。

D.曹刿指挥鲁国军队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

9.(2分)《左传》

10.(3分)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11.(3分)A

一模奉贤区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课文选自《___________》,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__所作。(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9、左传左丘明(1+1分)

10、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3分)

11、C(3分)

静安、青浦二模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齐师伐我”中的“我”指_______。(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

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达了庄公的贤明和虚心。

8.《左传》(1分,书名号不写不得分)鲁国(1分)

9.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裁决)。(3分,一句1分,关键词:之、狱、虽、以)

10.C(3分)

年崇明区二模

曹刿论战(删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8、按要求完成下列二题(4分)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9、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B.公将鼓之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

10、在选段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为。(2分)

8.(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每标识1分,共2分)

(2)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2分)

9.B(2分)

10.善于把握战机(2分)

年长宁—金山区二模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8-10题(8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8、甲文选自诸子散文著作《》,乙文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文均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及主人公“见”的缘由。

B.甲文“起于鲁”中的“鲁”就是乙文中提到的“我”。

C.甲文体现墨子的“非攻”思想,乙文表现曹刿的远谋。

D.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8.墨子(1分)左传(1分)

9.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作深远的谋划。(3分,关键词“肉食者”“鄙”“谋”)

10.D(3分)

年初三二模黄浦区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此书相传是_________(朝代)左丘明所作。(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0.节选部分,鲁庄公的浅陋无知表现在战时和战后两方面。(4分)

8.(2分,每空1分)左传春秋

9.(3分)(曹刿)下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10.(4分,每空2分)不能把握战机不知取胜原因

年初三二模闵行区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加点字与“忠之属也”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诏令徒属曰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属予作文以记之D.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0.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曹刿论战”的意思是曹刿谈论战争。

B.第①段点明战争的时间,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

C.第②段详写战争的经过,显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D.第③段写曹刿论述取胜原因主要在于把握战机。

8、(2分)D

9、(4分)(曹刿)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10、(3分)C

年初三二模普陀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 (9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7分)

文学常识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本文选自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1)》

小大之狱

狱:(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句:(3)

9.引文中对于曹刿“何以战”之问,鲁庄公的三次回答可以分别概括为:(2分)

(1)以战;(2)以信战;(3)以战。

8.(1)左传(2分)(2)诉讼案件(2分)

(3)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3分)

9.(1)惠(3)忠(2分)

年一模贤区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本文选自《》,相传作者是时期的。(3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3分)

A.曹刿认为战前要做到取信于民。

B.曹刿认为选择“辙乱旗靡”之时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C.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主要表现了鲁庄公的浅陋无知。

D.本文主要运用对话形式,展现了曹刿论战的过程。

8.《左传》(1分)春秋(1分)左丘明(1分)

9.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3分关键词:作、再、竭)

10.C(3分)

年二模长宁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曹刿论战》选自《》,相传此书的作者是鲁国的史官。(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下是:()(3分)

A、“必以分人”的“人”与“民弗从也”的“民”意思不同,表现了庄公对“人”的亲近、依靠和对“民”疏远、漠视。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的“视”与“望”意思不同,写出了曹刿视察敌情并做出准确判断的过程。

C、“何间焉”、“何以战”中的“何间”与“何以”都是倒装句。前者显示了乡人对国事的冷漠,后者显示出曹刿的“远谋”。

D、“公将战”和“公将鼓之”都可以解释为“将要”。前者表现出庄公不惧强敌敢于接战的勇气,后者则证明庄公急躁冒进缺乏军事指挥才能。

8、《左传》左丘明

9、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10、C

●●●END●●●

更多学习资料

初中七年级地理微课视频下册

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微课视频下册

初中七年级历史微课视频下册

初中七年级生物微课视频下册

初中七年级语文微课视频下册

初中中考物理微课视频总复习

初中中考化学微课视频总复习

初中中考历史微课视频总复习

初中七年级数学微课视频下册

初中八年级语文微课视频合集下册

初中八年级物理微课视频合集下册

初中八年级数学微课视频合集下册

初中八年级地理微课视频合集下册

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微课视频合集下册

综合整理:九州免责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长期征稿:

1、学生习作文稿。2、文学写者原创文稿。3、朗诵爱好者音频及文稿。

有意者把您的联系方式,个人照片,个人简介一同发送至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xingaopin.com/yswp/684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