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平常的词,但因为总与“传统”联系起来,就使得它有了特定的含义。再加上“养生大师”们的演绎,“食疗”往往被理解成了——按照特定的方式吃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食物,就可以像药物一样治疗疾病。
这样,“食疗”一词就逐渐演变成了“没有科学依据”的“另类经验”。不过,如果我们把“食疗”理解成通过合理饮食来改善健康状况,那么它其实是一种合理的追求——在现代科学里,这样的追求和实践叫做“合理膳食”。
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验表明,合理膳食可以减少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某些症状,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当然,这个“合理膳食”以及它能够产生的效果,必须要有数据的支持,否则便不是科学而是凭空捏造了。
“食疗”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平常的词,但因为总与“传统”联系起来,就使得它有了特定的含义。再加上“养生大师”们的演绎,“食疗”往往被理解成了——按照特定的方式吃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食物,就可以像药物一样治疗疾病。
这样,“食疗”一词就逐渐演变成了“没有科学依据”的“另类经验”。不过,如果我们把“食疗”理解成通过合理饮食来改善健康状况,那么它其实是一种合理的追求——在现代科学里,这样的追求和实践叫做“合理膳食”。
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验表明,合理膳食可以减少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某些症状,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当然,这个“合理膳食”以及它能够产生的效果,必须要有数据的支持,否则便不是科学而是凭空捏造了。
适当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种运动并不限于专门的体育锻炼,步行、骑车、适当的体力劳动甚至是上下楼走楼梯而不乘电梯——凡是增加身体物理运动的活动都会有所帮助。
不难看出,这些有科学根据的“生活方式”并不像“养生大师”们鼓吹的“食疗秘方”那么“简单易行”。遵循这些“生活方式”,需要牺牲一些“享受”。
如低盐饮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食之无味”的,比不上大餐的大快朵颐。而且,这样的饮食不是一顿两顿或者十天八天,要长期坚持,实在需要相当的毅力。
跟“养生大师”们的“食疗秘方”相比,现代医学很坦诚地告诉我们高血压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而目前对它的认识还相当有效。这些“合理膳食”以及其他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有效性是大样本统计的结果。
也就是说,与不采取这些措施的人群相比,遵循了这些生活方式的人中有更多人实现了血压降低的目标。
可人群中的个体差异总是存在,有的人这样做之后血压依然很高。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求助药物就是完全必要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作为预防或者“保守治疗”的一种尝试,但是它永远无法代替药物。
实际上,换个角度来看,药物也不是那么可怕。对于大多数合法生产的降压药而言,副作用都非常微弱甚至没有。只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药物,以及如何使用药物,需要医生的指导,并不是看看养生节目或者广告就能够给自己开处方。
这些合理的膳食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意义不仅仅是降低血压,或者预防高血压的出现。更重要在于,它们想达到的是使身体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
换句话说,它们的意义是获得健康,而不是“治疗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现代科学的“合理膳食”和基于传统文化与哲学的“食疗”,就有着根本目的上的不同。
图源:网络
编辑:叶丹苧
相关推荐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吃的真相3:带你认清“毒”食》
作者:云无心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那些有害物质的“安全标准”是怎么来的?为何不禁卖“可能有害”的食品?某些所谓“防辐射”食物真的能防辐射吗?食品监管最终会走向何方?“强化食品”争议为什么那么大?酱油中到底要不要加铁?凝固点鉴别地沟油是否靠谱?
我们在食品上常常面对困扰,既要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之事,又要有肚量去接受不可改变之事,还需要智慧去分辨二者的不同。云无心致力于向公众提供这种分辨的智慧。他说:在食品领域,公众需要的不是什么全新尖端的科学进展,而是可靠的常识。《吃的真相3:带你认清“毒”食》延续了前两集《吃的真相》的严谨和独特之处,在内容上更偏重于解读这几年来引起大众恐慌的“有毒食品”,或更准确的来说是“有问题食品”,依托作者的专业功力去做深度剖析。那些和日常吃喝有关的争论、疑惑,在本书中一一得到深入浅出的科学解释。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赞都先点一个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