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阅读素养测评的探索
——以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阅读试题为讨论对象无论日常生活阅读还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文学作品多是颇受欢迎的文本类型。但是在语文测试中,它的待遇却往往相反。相对于散文而言,小说的选文、题目命制更难一些,学生作答起来也没有多少把握。与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相比,小说阅读的主观性更强、答案的不确定性也大,因此,多年来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小说的入选概率总体不高。但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保持了将小说作为文学阅读理解的测试语料。年的3套高考语文全国卷便分别选用了一篇小说,这既展示了命题人在挑战文学阅读理解测试方面的勇气,也反映了多年来他们在小说阅读理解命题技巧上的探索和努力,非常值得肯定。
不过,由于小说自身存在相当大的复杂性,国内在小说阅读理解测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还不够深入,因此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强调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小说阅读理解测试如何更多地体现素养导向,也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经验支撑。本文以年的3套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尝试从小说阅读状态、小说文体命题的典型价值两个角度,分析3套试卷在小说阅读理解测试题方面的特点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深入讨论。
测试情境:从语文阅读到生活阅读按照教育评价原则,语文测试与语文学习应该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如此才能对后者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就文学作品阅读理解测试而言,这种一致性不仅指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也应该包括阅读过程和阅读状态。
有研究者将阅读状态划分为生活阅读、语文学习阅读和工作阅读等类型。所谓生活阅读,也称语言实践活动中的自然阅读,大体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读书、看报、上网浏览等活动;所谓语文学习阅读,大体指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分析课文、学习语言表达规范等活动;所谓工作阅读,大体指学者们为从事专门研究而进行的阅读。当然,中学生的阅读活动一般属于生活阅读和语文学习阅读范畴,本文只讨论这两种阅读状态的差异。
由于人们阅读时身份不同、目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