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语音
语音课内容戳这里收听↑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阅读原文”到喜马拉雅收听更多本系列音频~
本节文字复习对应的语音原版内容(含医案原文及具体药方)点这里查看→脾胃还得是从日常饮食中来调理
讲讲补土派的脾胃学说
文字版本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来讲罗天益《卫生宝鉴》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医案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这么讲呢?是这样的,因为李东垣的学问传给罗天益了,罗天益在临床应用中,特别好的体现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所以我们把罗天益的医案给讲一遍以后,大家就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会有深入的了解,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所以我们把罗天益的医案讲了一遍,李东垣医案其实不多,我们也给大家讲了几个。那么在整个讲的过程中,大家都体会到了,他们治病确实是从脾胃开始治的,他们认为脾胃是人正气的来源,所以在调病的时候,特别擅长重视怎么调脾胃,所以应该说我们受到很大启发。这是中正的一种治法。那么今天这个医案是罗天益医案的最后一个,给大家讲讲。是什么呢?叫用热远热从乎中治。这个医案很有趣,怎么回事呢?很特殊,是在书的最后边贴上的。这个医案特殊在哪呢?不是罗天益自己写的,是一个患者的朋友写的。因为他们是好朋友,所以这个患者得病,罗天益给治疗的时候,这位朋友天天去看,看完了就赞他,这个学问真大,于是他给写下来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医案怎么回事。写这个医案的人叫郝道宁,“郝道宁友人刘巨源”,这个患者叫刘巨源,“时年六十有五”,65岁,应该说年龄不小了,过了中年了。这一年夏天的时候,就因为“劳倦饮食不节”,劳倦是什么意思呢?过度疲劳,消耗太多,饮食不节,吃得不好,“又伤冷饮”,不但吃的有问题,而且又喝冷的东西了,结果得了病了。得病以后,医生大家都以为“四时证”。什么叫四时证?以为得的是传染病,以为得的是外感病,有一种说法叫四时证。也就是说,一年四季天气有变化,因为这种气候变化,寒热不同等等,引起的病,我们叫四时证。医生说是外感病,大家给治吧,居然怎么治都没治好。过了十多天,这个时候郝道宁写这个医案的朋友,就请罗太医,请太医罗谦甫来治之。罗天益来了以后,一诊脉,“右手三部脉沉细而微”,这是正气不足,“太阴证也”。什么意思呢?病在太阴。那么“左手脉三部脉微浮而弦”,这个什么意思呢?“虚阳在表也”,就是一点阳气,虚阳在体表。罗天益判断,“大抵阴多而阳少”,什么意思呢?就是太阴证,太阴是虚寒,他体内脾胃的虚寒多,体表的这个阳少。所以这是什么呢?寒症为主。然后体表的热证有一点,没有寒证那么多。“今所苦”,现在他这个病症身体痛苦,是“身体沉重”,感觉身体特别沉,没有力气特别重。“四肢逆冷”,四肢是冷的,一摸手脚冰凉,“自利清谷”,什么意思呢?哗哗往外泻肚子,泻的不是那种黄褐色的那种,是清谷。“引衣自覆”,总想自己把这个衣服拽过来,盖在身上。然后觉得喘气比较费劲,感觉力气不足。“懒言语”,不想说话。“此脾受寒湿,中气不足故也”,什么意思呢?病在太阴,足太阴脾经,这是什么呢?这是脾受了寒湿,中气又不足,所以导致他出现这些症状。那么罗天益接着讲,这个怎么治呢?说“仲景言下利清谷”,如果这个人泻下的都是那种清的,淡淡的那种腹泻,泻的都是清清淡淡的那种,可能是完谷不化,水谷不化,那么这个时候是寒症,一定是腹中有寒,“急当救里,用四逆汤温之”。这个四逆汤是什么?就是附子、干姜一类的,用大热的药。但是您说能这么用吗?不行。《内经》又有言,“用热远热”,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用特别热的药,尽量远离热的季节。在特别热的季节不要用太热的药,这是《内经》里的用热远热的原则。所以李东垣、罗天益他们特别重视这个原则。他们真的大夏天的时候,不会用特别热的药,在特别冷的天,不会用特别寒的药。因为尽管能够治病,但是往往对你正气也是有影响的,所以他们特别讲究。所以张仲景说,如果下利清谷了,这是寒邪太盛了,应该用四逆汤,用热药来温。但是《内经》又说,用热远热,在夏天的时候,你不能用那么热的药,所以这里面要斟酌,要讲究。我们现在讲的是什么?讲的都是里面,里虚寒的病症,体表还有实热症。他还有症状是最里面口干,就想嗽一嗽水。这个水还不愿意往下咽。这种情况是什么呢?有瘀血会这样的,或者是体内有寒,体表有热。他只想这个水在体表过一下,一咽下去,他会觉得不舒服。那么另外他还有什么症状呢?早晨身体是凉的,肌肤都起的鸡皮疙瘩。然后午后容易烦燥,但是虽然烦燥,还“不欲去衣”,还不想把这个衣服脱掉。“昏昏睡而面赤”,昏昏的睡,没精神头,但是脸是红的。“隐隐红斑见于皮肤”,皮肤有隐隐的红斑,这是什么意思呢?“表实里虚故也”。里边虚寒的,体表还有实证,有点实热。外边的实证,跟体内的虚证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外边的实证,是个假象,是个结果。体内虚寒,导致虚阳外越。体内的寒气盛,阳气没地方呆,它跑到体表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在体表可能会有一点热证。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识别清楚,谁是根本。所以经常我们看到患者,一看有这个红斑,脸色发红,这是热证,清热吧。这一清热可能就出问题了。不一定是热证,有可能这个热是假象,是体内的虚阳外越跑到上面来,或者跑到体表来了。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真正的问题,你看他里面是寒的。所以这个一定要搞清楚。罗天益接着写,“内虚则外证随时而变”,这话特别重要。什么意思呢?里边虚是根本,里边虚,外边症状随着它变化,里边虚的严重了,外边的症状就开始变化,轻了外边也在变化。所以里边是关键。那么他说内虚则外证随时而变,这个随时什么意思呢?就是随着时令变化。比如说你里面虚寒,那么外边天气有什么变化,对这个也是有影响的。夏天的时候,他里边有虚寒,外边有虚阳外越。夏天外边天热,他就容易在外边体现热证很明显。如果在冬天,冬天可能这个热证就不那么明显。这个是随着时间变化的,这是这个意思。“详内外之证”,内外之证我拿来端详,我拿来仔细分析,这个病根在哪呢?这个病根在里边呢,“乃饮食劳倦,寒伤于脾胃”导致的这些病症,“非四时之证明矣”,不是普通的外感病,你当感冒治不行的。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样?我们要根据根本来治,治其根本。现在是大暑之时,而得了内寒之证。本来应该特别热的时候,你身体热点,可是这位喝冷饮,天热喝冷饮,伤的太厉害了。平时又饮食劳倦,饮食吃的不合适,又特别辛苦。所以正气不足,结果大热天一喝冷饮,导致内寒之证很明显。这个时候怎么治呢?如果论谁是表谁是本呢,这个时为表,时间变化为表,是外边的体现。身体的病这是根本。这个时候怎么样呢?夏天应该用点清凉药,但是他清凉的不行,对他身体不对的。那么用热,他应该温热,对时令又有点不对,因为太热了天。这个怎么办呢?“乃寒热俱伤,必当从乎中治”。我们取中间这个治法。那么中治什么呢?温之也,温是温补脾胃。所以用钱氏白术散来治疗。那么这个钱氏白术散,这个方子哪来的呢?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有。在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里有。所以为什么是钱氏呢?是钱乙书里的方子。原来干吗呢?治疗小儿的,泻的特别厉害,虚寒,脾胃特别虚,受了虚寒以后,往外泻,泻的体内津液不足,烦渴,特别渴,胃口特别不好,乳食不进,身体特别虚弱,这种情况,用这个钱氏白术散。这个方子组成很简单,就是温补脾胃的,扶正气的。人参补正气,有升津液的作用。白术这味药是补脾的,木香行气,配点茯苓,茯苓祛湿气。大家问,说往下泻的那么厉害,怎么还去湿气呢?是这样的,茯苓是利小便的。那么如果这个人泻太多了,他的水,水液从肠道走了,如果不从小便走的话,这个期间的功能是失常的。现在茯苓给你利小便,让你的水液从小肠而出,小便逐渐增多,大便里的水液就会慢慢的减少,是这个含义。那么藿香叶,藿香干吗呢?藿香是行脾胃之气的,你不是虚寒吗?我给你行脾胃之气。然后用点甘草,甘草可以守中,补脾胃。配点葛根,这个葛根有什么作用呢?葛根可以解肌退热,因为这个时候泻太厉害了,会有虚热的,可以生津止渴,他这个津液已经大伤了,葛根有生津止渴,还有通经络的作用。罗天益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给这个方子里加了点升麻,升阳明之气,因为你这个往下泻,整个气是往下走的,让你升上来,所以升阳明之气。那么这个方,配上升麻,配上葛根、甘草,他说葛根加甘草,“以解其斑”,因为葛根有解肌的作用。因为体表有红斑,以解其斑。加了白术、茯苓“以除湿而利其小便”。跟我讲的是一样的,把这个小便往外利,这样实大便。人参、藿香、木香,“安脾胃,进饮食。”把这个药给磨细了,每服一两,用一两药去煎服。“再服斑退而身温”,什么意思呢?就是服第二次以后,身上的斑,红斑就退了,身体就暖过来了。然后“利止而神出”,什么意思?大便那个泻的情况,泻的不得了嘛,腹泻的情况停止了,神出,精神头足一些了。那么这个时候罗天益马上给换方,你看到没有,这是什么?治病不是一副药,一个方子开七副,你吃七天以后再来,不是的。人家服第一次,服第二次,利止住以后马上给换方。换什么呢?“次服异功散、治中汤辛温之剂”。我们先来讲这个异功散,这个异功散是哪的方子呢?也是宋朝的时候钱乙,他写的《小儿药证直诀》里的方子。所以大家看到没有,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他们师徒,这个易水学派,他们受谁启发最多呢?实际上他们的理论的源流来自哪?来自钱乙,这是一个学术流派的传承。那么钱乙,他就特别重视脾胃,所以他创这个异功散。异功散是什么方子呢?异功散就是我们的四君子汤,补气的四君子,加点陈皮。我这边给你补气,怕你补不进去,我加点陈皮,帮你理气,把这个气理开,这个补脾胃就补进去了,所以这个异功散专门治疗脾虚气滞,你脾胃虚弱,因为虚弱导致气滞,滞在里面。这个时候会有饮食减少,会有胸闷,里面堵啊,大便不成形,神情疲惫,总是没有劲,呼吸吃力,气短,身体特别瘦弱,甚至严重了出现浮肿的情况,正气不足。那么这个时候尤其是孩子,怎么办呢?一边补脾。但是单纯用四君子汤,给你补脾补气,怕补不进去,因为你气滞里面堵着呢,我用点陈皮,把气给行开。所以这个方子特别经典,叫异功散,是培补脾胃,行气理气的这么一个好方子。那么给他服的另外一个方叫治中汤,治中汤什么方子呢?也是补脾的,跟异功散差不多。人参、白术,没有茯苓,有甘草,有陈皮,加点干姜,加点青皮,有点暖的意思。所以罗天益给他用异功散和治中汤,辛温之剂,一二服,每个方子就服了一两次。过了五天以后,身体就彻底平复了,没什么症状了。“止药”,停药不用吃了。这位患者刘巨源就说了,说病虽然“少愈”,就是我的病暂时好了,但是我这就停药能行吗?大家看,后边的话很重要。罗天益解释说,药是攻邪的,治病的。《内经》说,“治病以平为期”,你症状没有了,就应该可以了。“邪气既去”,如果你“强之以药”,我非要给你再吃药的话,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症状。怎么办呢?“不若以饮食调养,待真气来复,此不药而药、不治而治之理存焉。”什么意思呢?你这个时候饮食调理就行了,五谷杂粮经常吃一点,饮食调理。等待真气慢慢慢慢恢复,你身体就恢复了。这个是不吃药的治病方法。这个患者一听有道理,您这个学问大,于是“从之”,就听他的了。然后“旬日良愈”,再过十来天,身体就彻底好了。这位就感慨,“噫!谦甫之为医,深究《内经》之旨”,他真明白《内经》的道理,“以为据依”,把《内经》当做依据,所以不为其他人议论所动摇,“胸中了然而无所滞”,胸中看的病清清楚楚的,没有一点障碍,“岂验方而用药者比也?”就是说这难道是那些拿着验方翻书给你一个一个方子对,是那些医生能相比的吗?这是什么?这是御医,这是高手,李东垣的徒弟,他说刘巨源是我的好兄弟,他得病的时候,罗天益去治,我天天去看去,所以我知道这个事儿的详细始末,我把它记下来,给大家以后去学习吧。所以在这个书的最后,医案最后,附了这么一则医案,跟大家聊一聊。(医案原文点这里查看→脾胃还得是从日常饮食中来调理讲讲补土派的脾胃学说)那么这个医案里面我们学什么呢?罗天益他们用药是非常精道的。我调你脾胃,他看得特别清楚,是脾胃出了问题,导致身体外部出现各种症状。人家不怎么管你外边的症状,人家主要是调脾胃,把你脾胃调正以后,慢慢身体才能恢复。在调理过程中,他们还有一个思想,即使是补脾胃的药,就像异功散、治中汤这样的药,人家也不多用,他重视什么呢?他说这个给你治一治,扶正就可以了。接下来的调养靠什么呢?靠饮食调理,饮食您吃点五谷杂粮,保护好脾胃,这个更重要。所以这个跟大家想象不一样,大家想象,易水学派,补脾派的创始人,他们都是高手,既然擅长补脾,这个补脾药怎么不一吃吃它一年呢?吃它半年呢?各位是这样吗?不是的。人家一共吃了几天的时间,就告诉你饮食调理了。其实我在学习了这些大医的思想以后,我也深受启发,原来我也想这个药应该吃它几个月,多吃点,补脾的药怕什么?但是不是的,药都是药,我们用药把这个局面给稳定住以后,真的食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为什么这么重视食疗,没事儿给大家讲讲五谷杂粮,甚至我给大家不断推荐五谷粉,经常吃一点山药、莲子、薏米五谷粉做成的食疗方法,我觉得是什么呢?这就是古代医生,他们是有经验的。李东垣他们特别讲究这个,药到什么时候就停,然后食疗,期待你正气来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术思想,以补土派,补脾胃派他们的地位,应该说他们经验特别丰富,理论特别扎实,他们这些补脾药,都不会一用用半年,而是人家用药到这个时候结束,接着五谷杂粮,饮食调理,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大家养生,是有着非常大的启发作用的。这个是今天医案讲的核心。非常感谢大家收听,我今天看了一下周末大家来信,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