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疑惑服药或外治手法施治以后,出现一个新的不适症状,这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今天马大夫就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排病反应」的分享,以后,就可以做到静观其变啦。
什么是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又称暝眩反应。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这本书说:「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如果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病时,服用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瞑眩反应,表示比较难以彻底治愈这个病,一旦有产生了瞑眩反应,一般预示着这个病很快就会好。
古中医经典书籍《伤寒杂病论》中也有相关论述,比如在服用白术附子汤后出现「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在服用防己黄芪汤后出现「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等。
排病反应,指的是在治疗过程中,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排出一些毒素病邪的反应。排病反应并不是治疗的副作用,而是治疗过程出现的正常现象,少则持续一两天,多则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比如之前累积在身体里面的一些药品、人体产生的废物残留、潜藏在身体里的病邪,身体把它们排出来的一个反应,所以又叫做排毒反应。
通常残留在身体里的代谢废物越多或者潜藏在体内的病邪越重而气血虚弱的人,越容易出现排病反应。
其实,人体生病而出现不舒服症状时,就是一种排病反应,正确的治疗方式应该是顺应人体的排病趋势,或不干预而让人体自愈,或借用药物或针灸或其他治疗方式而恢复人体气血,让人体自己将病邪或代谢废物排出。
现在盛行的西医理念不理解人体这样的一种治愈方式,而采用药物压制或消除各种不舒服症状,最终使人体气血越来越消耗,而把本来轻浅的疾病变成疑难杂病甚至不治之症。
比如感冒,服用西药感冒药后出现嗜睡、疲乏等病邪入里的情况;头痛,服用止痛药掩盖症状而延误病情等。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人体本来就有不舒服症状时,采取治疗后出现的一些其他不舒服症状或本来不舒服症状反应更剧烈的情况。
比如经常发烧或感冒或反复鼻炎或反复咳嗽的小朋友,吃了中药或者贴敷等治疗后,出现流鼻涕增多、出鼻血、咳嗽增多等症状,也算是一个排病反应。
哪些是排病反应?
为什么会出现排病反应,是因为人体的气血加强了以后,能够把停留在皮表或者体内的病邪、代谢废物排出去。通常会以鼻涕增多、鼻出血、咳嗽、发烧、拉肚子、呕吐的方式把病邪排出。
1.鼻涕增多
反复鼻炎发作的患者,平时有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时,就是人体本身在排出郁积在鼻部的寒气和痰湿。
但因为这种排出方式比较难受,很多人选择了使用一些抗过敏药、激素喷雾来压制人体的排病反应而使症状减轻或者消失,这样的一种方式往往造成鼻炎反复发作,形成现在普遍认为的「鼻炎治不好」的现象。
临床上我运用中药治疗鼻炎,一般有两种情况:
如果郁积在鼻部的寒湿不重的,可以通过排汗或小便的等不难受的排病方式来治愈鼻炎。
如果郁积在鼻部的寒湿比较严重的,不能完全通过排汗或小便来排出,人体会选择通过打喷嚏、流鼻涕的方式来排出,通常排干净了,喷嚏和鼻涕自己就没有了。而一旦鼻部寒湿排出,鼻炎就不会反复发作了。
2.鼻出血
如果人体内本身津液不足或者因为长期生病消耗了不少津液的,当人体气血增强,想要排出病邪,血脉外津液不足,只能通过出血来排出,这也是中医里说的「汗血同源」。
这个「源」就是津液,血脉外津液不足,通过血脉内津液外出来排邪,比如鼻黏膜的毛细血管处比较薄弱,通过破裂出血而把病邪排出。
有时候见到小朋友出鼻血,不要急着止鼻血,这个时候一般让鼻血流出来,邪气排干净以后鼻血自然会停止的。当然出鼻血也要分的,如果鼻黏膜比较脆弱,或者里面经常有一些鼻痂、鼻子的分泌物等,干了以后粘在上面,孩子抠破了鼻黏膜而导致的出血,这种出鼻血就不属于排病反应。
3.咳嗽
有一些小朋友咳嗽长期用镇咳药、激素等西药压制人体的咳嗽反应,使得肺部代谢废物或者寒湿等病邪堆积越来越多,而咳嗽缠绵难愈或反复咳嗽。
咳嗽本身就是人体通过肺部气管的收缩震动来排出肺内病邪的一种方式,吃了中药或者贴敷之后会出现咳得更厉害的现象,这也是属于一个排病反应。这是人体又恢复了排邪的能力,通过咳嗽来排出病邪。
如果这种反应,除了咳之外,其他没有影响,比如胃口、精神状态都跟正常一样,甚至更好,这种现像在临床上一般持续2~3天,自然会缓解。
4.发烧
小朋友肺里面的病邪太多,除了通过增加咳嗽的频率排出来,也会通过发烧来祛除病邪。
小朋友发烧的时候千万不要慌,不能说一看见小朋友发烧,立马以为会有肺炎或者其他病证,就赶紧用抗生素或者用一些退烧药。
咳嗽同时伴随发烧的情况,我们要注意观察,如果小朋友精神好,咳嗽次数本来就比较多,发了烧之后咳嗽次数反而减少了,这种也是属于排病反应,是一个好转的趋势。这个时候千万不能随便用退烧药或抗生素,不然这咳嗽反而不容易好。
发烧是人体通过提升气血,进而产生一定的温度来消灭病邪的一个反应。打个比方,就像两兵交战,打得正火热,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把敌人驱赶出去了,突然将军就鸣金收兵,导致外敌入侵、长驱直入。
人体也是这样,这时候采取强制的退热,人体本来提升的气血能量一下子被泻掉,会使得本应该祛除的病邪没有完全祛除,反而入里,产生其他问题。
5.拉肚子、呕吐
肠胃有积食的小朋友,吃了中药或者贴敷之后,出现拉肚子或者呕吐。小朋友拉完后或者呕吐之后,精神胃口各方面都挺好,这种现象也是属于排病反应。
有一些正在治疗肠胃病的小朋友,他们的体质偏寒,医生如果没注意用了一些寒凉药,这个时候小朋友也会出现腹泻或呕吐,但是这种就不是排病反应了。
小朋友在拉肚子或呕吐的同时,精神会越来越差,胃口越来越不好。所以当小朋友出现拉肚子的时候,千万不能急着去用一些比如蒙脱石散或者止泻药来把小孩的大便止住,呕吐的时候不能强制止呕。
因为这种腹泻或呕吐是属于一个排病反应,它在排肠胃里面的宿食,宿食停留在胃的,以呕吐方式排出,停留在大小肠的以腹泻的方式排出。这个时候如果用一些蒙脱石散或者止泻药或者止呕药,把排出的路径给阻挡了,反而会使本该排出去的宿食排不出去,就会衍生出其他的更麻烦、更复杂的疾病,比如便秘或皮肤病。
如果小朋友便秘,好几天拉一次大便,父母以为是单纯的肠子不够润滑、比较干燥,会用一些润肠的食物去把大便排下来,比如通过吃香蕉或者吃好多水果,或者喝酸奶,或者其他能想到的寒凉润肠食疗,硬生生地把小朋友的大便拉出来,小朋友的大便是排出来了,但是往往会导致他的肠胃受到损害。因为刚刚提到的那些食物基本都是一些寒凉的食物。
如果小朋友的便秘是脾虚导致的肠热,这个时候用了寒凉的食物,不仅肠热没去掉反而导致脾虚更严重,短期效果是有的,这次拉出来了,下一次大便还是会好久才拉一次。
6.皮肤病
有一些小朋友有皮肤病,后来通过外擦药,或涂激素,或外洗,或者吃抗过敏药等,把皮肤病的这个表现消除了。然后吃了中药或者贴敷之后,出现皮肤痒,或者皮疹,或者湿疹之类的症状,其实这些症状也是人体气血增强了之后,把本来残留在皮表而没表现出来的一些病邪排出去的一种表现。
相对前面几种排病反应来说,皮肤不适可能表现得会痛苦一点。但是一般在停药之后,皮疹会慢慢消失,如果继续用药,气血增强到一定程度,把病邪排出去了,皮疹也会慢慢消失。
7.疼痛、头晕
对于一些体内以淤堵为主的人,产生的排病反应多为全身疼痛或者头痛或者头晕,这种比较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常年颈椎病或关节病的患者,这是因为吃药后,气血能量增强,因为遇到体内的淤堵而暂时运行不开,郁积在局部,而使局部的肌肉、血脉得不到气血的滋养,出现疼痛、头晕等不适。
这时候如果选择停药,气血没有继续增强,不适症状会消失,但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如果选择继续治疗,气血冲开了淤堵,气血循环恢复正常,往往疼痛和头晕在持续了一定的时间后会自己缓解或消失。
8.嗜睡
对于一些长期生病或劳累得不到休息或气血极度虚弱的人,吃中药或针灸等治疗后,出现嗜睡的反应,这是人体想通过睡觉来恢复气血,一般持续数天,气血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嗜睡反应会自行消失,这与吃西药感冒药产生的病邪入里,损伤气血而出现的嗜睡是不一样的。
这种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嗜睡是人的精神体力会越来越差,除非停止服用药物,不然嗜睡症状会一直存在。而排病反应的嗜睡是,睡觉后精神体力胃口越来越好,虽然继续服药或针灸等,但嗜睡反应会随着气血的增强而自行消失。
以上这些排病反应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如果遇到一些其他的症状,要怎么判断到底是排病反应,还是副作用?
我们可以参考下「万变不离其宗」的反应——气血:
在治疗上,这个「宗」就是气血,我们人体的气血一是靠脾胃对饮食的消化吸收来的,二是靠睡眠来休养恢复的。
气血是否充足的状态,主要体现在面色和体力上。治疗过程中,如果胃口由不好慢慢变好,大便每天都有且排出顺畅,睡眠质量提高,面色慢慢变红润,身体体力觉得越来越有劲,那么就算治疗过程中症状反应剧烈,这也算排病反应。
如果胃口本来还挺不错的,治疗后却越来越差,大便好几天才拉一次、排出不顺畅,睡眠质量下降,面色越来越暗沉或者苍白,身体体力越来越差、乏力、使不上劲,那么这是副作用,是在消耗人体的气血的。
平时就算没有在治疗,也可以根据这些判断方法来判断自己的气血状态,来衡量自己的身体状况。
马钟涛大夫
马钟涛医生是中医全科医师,精研经方针灸,跟随立新七针创始人陈立新先生学习立新七针,精研针道。擅长治疗小儿发烧、感冒、咳嗽、肺炎、哮喘、鼻炎、厌食、积食、腹泻、便秘、手足口病、水痘、疱疹性咽峡炎、荨麻疹等小儿常见多发病。
擅长运用立新七针调理气血,治疗头痛、颈椎病、肩关节疾患、腰腿痛、膝关节疾患、手足麻木、面瘫、高血压、中风偏瘫等。
马大夫已为小儿健康进行了三场免费直播,
戳下图可进入收听:
?戳下图立即参与团购?